玉米銹病
來源:中國興農(nóng)網(wǎng)
玉米銹病是我國玉米上常見的一種真菌病害。此病多見于玉米生長中后期,除個別年份和個別地方發(fā)病嚴重外,一般為害較輕。
簡介
玉米銹病是我國玉米上常見的一種真菌病害。此病多見于玉米生長中后期,除個別年份和個別地方發(fā)病嚴重外,一般為害較輕。1987年在河北宣化縣、1991年吉林省中部地區(qū)此病曾在少數(shù)雜交種和自交系黃早四上一度流行,造成植株早枯,籽粒不飽滿而嚴重減產(chǎn)。
癥狀
主要侵害玉米葉片,嚴重時果穗、苞葉和雄花也可受害。被害葉片初在兩面散生或聚生淡黃色小皰斑(此為病原菌未發(fā)育成熟的夏孢子堆),隨著病菌的發(fā)育和成熟,皰斑擴展為圓形至長圓形,明顯隆起,顏色加深至黃褐色,終致表皮破裂散出鐵銹色粉狀物(即病原菌夏孢子);后期病斑上或其附近又出現(xiàn)黑色皰斑(此為病原菌有性態(tài)的冬孢子堆),皰斑破裂散出黑褐色粉狀物(即病原菌冬孢子)。但在南方溫暖地區(qū),特別是廣東,病菌冬孢子堆不一定產(chǎn)生。
病原
玉米銹病主要由擔子菌亞門的高粱柄銹菌侵染所引起。另據(jù)報道,在臺灣和海南島,還可由多堆柄銹菌侵染引起。此外玉米殼銹菌還能引起熱帶型玉米銹病。
高粱柄銹菌夏孢子黃褐色,球形或橢圓形,單胞,厚壁,表面有細刺,具4個發(fā)芽孔,大小為24~32×20~28微米。冬孢子橢圓形至棍棒形,褐色,雙胞,大小為28~53×13~25微米,分隔處稍縊縮,具淺褐色柄,柄與孢子等長或略長。
發(fā)病規(guī)律
在南方,病原銹菌以夏孢子輾轉(zhuǎn)傳播,完成其病害周年循環(huán),不存在越冬問題。在北方,病原銹菌以冬孢子越冬,冬孢子萌發(fā)產(chǎn)生的擔孢子成為初侵染接種體,借氣流傳播侵染致病,發(fā)病后,病部產(chǎn)生的夏孢子作為再侵染接種體。除本地菌源外,北方玉米銹病的初侵菌源還來自南方通過高空遠距離傳播的夏孢子。通常早熟品種易發(fā)病,馬齒型品種較抗病,煙臺14號、農(nóng)大60號、黃早四、5003等品種不抗病。高溫多濕的天氣或植地環(huán)境有利發(fā)病,偏施過施氮肥的植株發(fā)病重。
防治方法
應以種植抗病雜交種為主,輔以栽培防病等措施。
具體應抓好下述環(huán)節(jié):
?。?)選用抗病雜交品種,合理密植。
(2)加強肥水管理,增施磷鉀肥,避免偏施過施氮肥,適時噴施葉面營養(yǎng)劑提高植株抗病性;適度用水,雨后注意排漬降濕。
?。?)及時施藥預防控病。藥劑防治以制種田和留種田塊為重點。在植株發(fā)病初期噴施25%粉銹寧可濕粉或乳油1500~2000倍液,或20%三唑酮硫磺懸浮劑800倍液,或40%多硫懸浮劑600倍液,或50%超微硫磺懸浮劑300倍液,或12.5%速保利可濕粉或25%敵力脫乳油3000~4000倍液,2~3次,隔10天左右一次,交替施用,噴勻噴足。
玉米大斑病
來源:中國興農(nóng)網(wǎng)
大斑病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、華北春玉米產(chǎn)區(qū)和南方海拔較高氣溫較低的山區(qū),是一種低溫病害。
基本信息
中文名稱:玉米大斑病
英文名稱:Cornnorthernleafblight
拉丁學名:HelminthosporiumturcicumPass.
別稱:玉米條斑病、玉米煤紋病、玉米斑病、玉米枯葉病
為害作物:玉米
分布區(qū)域:全國玉米產(chǎn)區(qū)
癥狀
玉米大斑病主要為害葉片,嚴重時也為害葉鞘和苞葉。由植株下部葉片先開始發(fā)病,向上擴展。病斑長梭形,灰褐色或黃褐色,長5~10厘米,寬1厘米左右,有的病斑更大,或幾個病斑連接成大型不規(guī)則形枯斑,嚴重時葉片枯焦。多雨潮濕天氣,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層。此外,還有一種發(fā)生在抗病品種上的病斑,沿葉脈擴展,表現(xiàn)為褐色壞死條紋,周圍有黃色或淡褐色褪綠圈,不產(chǎn)生孢子或極少產(chǎn)生孢子。
病原菌形態(tài)特征:病斑上產(chǎn)生的灰黑色霉層即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。如果病斑上霉層不明顯,可采用保濕法促其產(chǎn)孢。方法是:以濕潤的濾紙鋪于玻璃培養(yǎng)皿內(nèi),剪取有新鮮病斑的葉片段平放在濾紙上,再以培養(yǎng)皿蓋嚴,l一2天后即可看到病斑上有霉層產(chǎn)生。分生孢子梗單生或數(shù)個成束,不分枝,青褐色,分生孢子著生于孢子梗頂端,淡青褐色,梭形或長梭形,直立或向一邊稍彎,有多個分隔,臍點明顯突出于基細胞以外。
發(fā)病特點
田間地表和玉米秸垛內(nèi)殘留的病葉組織中的菌絲體及附著的分生孢子均可越冬,成為第二年發(fā)病的初侵染來源。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葉上的菌絲體越冬后全部死亡。玉米生長季節(jié),越冬菌源產(chǎn)生孢子,隨雨水飛濺或氣流傳播到玉米葉片上,適宜溫、濕度條件下萌發(fā)入侵。感病品種上,病菌侵入后迅速擴展,約經(jīng)14天左右,即可引起局部萎蔫,組織壞死,進而形成枯死病斑。潮濕的氣候條件下,病斑上可產(chǎn)生大量分生孢子,隨氣流傳播,進行多次再侵染,造成病害流行。田間始見病斑時間:在華北地區(qū),春玉米6月上旬,夏玉米7月中旬。由于氣候條件與玉米感病階段吐絲灌漿期相吻合,夏玉米病情發(fā)展快,受害重。
發(fā)病條件
(1)品種抗病性是影響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,70年代由于感病玉米雜交種大面積種植,在一些地區(qū)造成大斑病流行,損失嚴重。
(2)玉米連茬地及離村莊近的地塊,由于越冬菌源量多,初侵染發(fā)生的早而多,再侵染頻繁,易造成流行。
(3)氣候條件也是病害發(fā)生輕重的重要因素,氣溫20~25℃,相對濕度90%以上,對孢子形成、萌發(fā)、侵染有利,所以中溫、高濕的氣候條件利于大斑病流行。在北方玉米產(chǎn)區(qū),6~7月降雨量均超過80毫米,雨日較多,加之8月份雨量適中,病情發(fā)展嚴重。
防治方法
選用抗耐病品種,加強栽培管理,重施藥保護等綜合措施:
1.選用抗耐病品種兼抗大小斑病的玉米雜交種。
2.實行輪作,倒茬制度避免玉米連作,秋季深翻土壤,深翻病殘株,消滅菌源;作燃料用的玉米秸桿,開春后及早處理完,并可兼治玉米螟;病殘體作堆肥要充分腐熟,秸桿肥最好不要在玉米地施用。
3.改善栽培技術,增強玉米抗病性。夏玉米早播可減輕發(fā)??;與小麥、花、生甘薯套種,寬窄行種植;合理灌溉,洼地注意田間排水。
4.噴藥防治在玉米抽雄前后,田間病株率達70%以上,病葉率20%時,開始噴藥。防效好的藥劑有: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,50%敵菌靈可濕性粉劑,90%代森錳鋅,均加水500倍,或40%克瘟散乳油800倍噴霧。每畝用藥液50~75公斤,隔7~10天噴藥一次,共防治2~3次。
常用藥劑:多菌靈敵菌靈代森錳鋅克瘟散